黑水虻又名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原產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這種營腐生性水虻科昆蟲,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產業界,似乎越來越火,不僅文獻數量在不斷上升,相關的項目也在不斷上馬。
那么,黑水虻技術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黑水虻養殖到底賺錢么?發展前景又如何呢?我們來分析下黑水虻技術到底是個什么技術,為什么這么有想象力,使得大家投入這么多精力。
我們知道,餐廚垃圾的處理主要有四個技術方向:(1)以厭氧產沼和好氧堆肥為代表的微生物降解法;(2)以干燥和發酵為基礎的飼料法,轉化為飼料原料;(3)以蚯蚓、蠅蛆、黑水虻養殖為基礎的生物轉化法;(4)垃圾焚燒廠協同處理,壓榨脫水后進行焚燒。
厭氧產沼和好氧堆肥占據著國內外易腐垃圾處理處置的主流市場,技術相對成熟,但是弊端也很明顯。厭氧產沼的沼渣、沼液后續處理一直是令人頭痛,而好氧堆肥缺乏足夠的腐熟場地,有機肥也缺乏有效消納途徑,都使其不能稱為完美的路線,甚至也有認為“不如一燒了之”。同時,兩種技術從商業模式上還都需要補貼才能實現循環,無法實現盈虧自平衡。飼料化則是通過高溫干燥滅菌,或發酵后作為飼料原料,資源化屬性明顯,并在一些國家得到推行,但是,同源性風險一直飽受質疑,尤其在喂養反芻類動物方面。
我國雖然在政策上留有口子,比如最新固廢法規定:禁止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利用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廚余垃圾飼喂畜禽,深圳地標(SZDB/Z 252-2017)更是明確指出:“禁止采用餐廚垃圾的飼料化產品作為生產飼料喂反芻動物飼料的原料”。
這也就是說,政策上是允許“經無害化處理后的廚余垃圾”飼喂畜禽的,而在實際執行層面上已經基本禁止。而黑水虻似乎規避了上述所有弊端,相反還有很多優點。
· 優點一:生長周期短,處理效率高
黑水虻35天左右就可以走完偉大光榮的一生,如果快一點,28天左右就能掛掉。雖然時間短,但是也包含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處理餐廚等易腐垃圾,主要集中在幼蟲階段,周期為7-10天左右。
廚余垃圾處理的厭氧產沼工藝30天左右的周期,好氧堆肥30天左右的周期,和這些厭氧好氧菌比起來,虻寶寶算是“勞?!绷?。與同類型處理方法相比,蚯蚓和黃粉蟲的養殖周期為4-5個月,都沒有這么短時間的。
1、產卵期:
黑水虻一般在木頭縫、紙板殼縫等干燥縫隙中產卵,每只雌性黑水虻成蟲一次產卵約在500個左右,呈1mm黃色或乳白色的橢圓狀,整個周期大概在4~14天。
2、幼蟲期:
卵轉化為幼蟲大約需要4天時間。黑水虻幼蟲可分為6個齡期,共計可達15天左右。
一齡幼蟲幾乎不進行攝食活動,從二齡開始,幼蟲會大量進行攝食,這個階段是處理易腐垃圾的主要階段,其食譜相當廣泛,比如:水果、蔬菜、咖啡渣、谷物類酒糟、魚下腳料、動物尸體,糞便……
另外,因為小蟲子的耐油耐鹽性還比較好,所以這種方法與厭氧或堆肥相比有了很大優勢。
3、預蛹期:
黑水虻幼蟲后期稱為預蛹期,此時不再攝食,而是進行化蛹和休眠,周期為9~10天。
4、成蟲:
破繭后,進入成蟲時期,該階段體長為15~20 mm,具有飛行能力。該階段的黑水虻一般不再進行攝食活動,主要忙著交配與產卵。
· 優點二:產出物基本實現了完全資源化
黑水虻可謂渾身是寶,研究表明黑水虻幼蟲含有42%—45%的粗蛋白和31%—35%的脂肪,是一種具有量產潛力的蛋白質和脂肪原料,可以作為動物蛋白飼料直接喂給雞、鴨、魚;幼蟲干燥后也可作為魚粉等;而黑水虻幼蟲的糞便干燥后可以作為肥料。
處理1t餐廚垃圾,約能得到鮮幼蟲200kg、蟲沙(或加工成肥料)200kg,消失的600kg就被黑水虻幼蟲給代謝掉了(小蟲子還是很能干的)。
餐廚等易腐垃圾一般還需要進行預處理,除了分離出部分難降解物質外,還會得到一部分油,會產生一定效益。
· 優點三:經濟效益好
按濕蟲價格3000元/噸,肥料價格500元/噸計,則處理1噸餐廚垃圾,可以有700元的效益。
餐廚垃圾如果按3%的含油量計算,需要在工藝設計上,先將該部分油脂進行分離。假設全部回收,還可得到90元/噸的油脂收益。
對比厭氧產沼,按噸垃圾產沼氣70方、天然氣價格3元/方計算,也就是210元;再對比堆肥方式,按噸垃圾產肥料200kg計算,收益為100元。這樣看,黑水虻的790元(含90元油脂收益)收益還是很可觀的。
· 優點四:二次污染相對較小
在產生的二次污染方面,黑水虻養殖和其他技術相比更具優勢。
一般餐廚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水,主要源自餐廚垃圾進場時的瀝水以及沖洗用水。
黑水虻的養殖過程中,基本沒有廢水產生,且環境除臭也主要集中在來料的預分揀階段,由于產臭區域相對小,所以處理起來也相對簡單。
整體來看,黑水虻的養殖產生的二次污染,遠小于其他處理方式。
綜上可以看出,采用黑水虻作為易腐垃圾處理的技術路線,具備處理效率高、周期短、對油鹽等敏感性較弱、產物具有較高價值、二次污染少等優點。
因此,現在有不少人都在這條技術線路上進行嘗試。那么,黑水虻技術是否存在什么問題,有無制約其發展因素?當然是有的。
· 局限一:養殖問題
大家都知道,涉及到活體養殖,一般都有點麻煩。畜禽養殖過程中的吃喝拉撒很是麻煩,還得進行免疫消毒防止傳染病。
易腐垃圾處理過程無論厭氧好氧,都要給微生物創造良好的營養環境和生存環境。黑水虻也不例外,溫度、濕度、光照、營養都要注意,如果不注意,不好好交配和產卵率、孵化率均會降低,整個鏈條就無法循環起來。
· 局限二:工程化問題
單就養殖技術來說,雖然控制有一定困難,但技術沒有多高的壁壘。再從大規模養殖的工程化角度來講,還有很多需要研究和優化的地方。比如:
-
物料輸送
整個養殖過程,涉及到的物料有餐廚垃圾、輔料、一齡期物料、蟲沙等,不同物料的臨時存儲、預處理、輸送、布料,都需要設計和考慮。
預處理無機雜物的分揀,如玻璃、瓷器、塑料、餐具等,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考慮。
物料的輸送和布料需要考慮,如何精準的將物料輸送,并均勻平鋪到各個養殖層架上?又如何實現幼蟲和蟲糞的自動化分離?如何實現預蛹的自動化采收?
當然,純粹從技術角度來講,自動化問題也并非不可逾越,但是從商業角度,投資回報率也同樣重要,能否實現收益以及回報周期,才決定著投資的動力。
-
不同齡期黑水虻的生長環境
從黑水虻的生長環境規劃上講,至少要分為原料及預處理車間、蟲卵孵化車間、幼蟲處理廢棄物車間、幼蟲分離車間、成蟲繁育車間等。黑水虻幼蟲需要在濕度60%,溫度28℃等條件下生長。
成蟲需要在干燥環境并有縫隙處產卵,而且要根據蟲體的不同生長階段,對其進行轉移。
同時,因為代謝過程產物會以廢氣和水蒸氣排出,所以項目現場的除濕和換氣需要相關的設計和研究。
這就需要從整體角度,對整個黑水虻養殖項目的廠房、物料的輸送轉運、可能產生的二次污染的處理設施,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布局。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結論:
1、采用黑水虻技術處理每噸垃圾,可得到200kg幼蟲蛋白,200kg肥料以及30kg油脂,共計產生790元效益,和厭氧或好氧技術路線相比,具有一定的盈利優勢。
2、規?;€存在一定工程化壁壘,而技術壁壘基本不存在。黑水虻的大規模人工飼養依賴于集約化的管理模式,以及相配套的能夠標準化的工藝和設備。
目前,黑水虻技術似乎還是一個農業化項目,不夠市政化。不過,相信近年來的規?;瘜嵺`會為未來的工程化提供寶貴的經驗。
3、黑水虻蛋白以及蟲沙(或肥料)的出路問題,依然需要考慮,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也會助力黑水虻產業的發展。
黑水虻技術處理易腐垃圾,究竟是前景廣闊,還是一地雞毛?我們拭目以待。
哪里收購黑水虻?
新盛生物公司常年穩定收購黑水虻蟲干,,質量要求:水分5%,無雜質、無死蟲,歡迎咨詢。